◎導遊實務
故宮通常為第一站,也是建立導遊專業形象的最重要一站,務必下功夫研究
多利用解說耳機系統(源自羅浮宮)的使用方式
不在一個館停留太久
解說動線不要固定,最好可先往沒有人潮的地方做導覽解說,但重點文物一定要帶團員看到。可由三樓先觀賞再往下走。
提醒團員注意身邊財物,尤其人潮較多燈光又較暗的展示館(如翠玉白菜)
翠玉白菜、豬肉石、毛公鼎皆特別於3樓規劃空間展出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◎解說重點
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、倫敦大英博物館、巴黎羅浮宮名列世界四大博物館
每年接待參觀者約200萬人次,名列台灣地區主要觀光點接待人數的前三名。
館藏珍品達65萬件,每次能展出各類文物約1700件,如果三個月換一次展品,而且不重樣,大約可供展100年!
故宮三寶民間版本(翠玉白菜、肉形石、毛公鼎),戲稱酸菜白肉鍋
其他知名文物(象牙球、郭熙/早春圖、范寬/谿山行旅、王羲之/快雪時晴帖、懷素/自敘帖、汝窯/蓮花式溫碗、明成化/鬥彩雞缸杯、清/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、陳祖章/雕橄欖核舟、清/象牙鏤雕提食盒.....等等等
◎建館沿革概略說明
故宮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,明清兩朝皇帝在此指點江山。
1911年,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。
1924年11月5日,馮玉祥將軍派鹿鐘麟率部荷槍實彈進入紫禁城繳了衛兵的械,然後命溥儀立即出宮。當天下午3時,溥儀離開紫禁城,從此一去不復返。
1925年10月10日,經過一年的精心準備,故宮博物院在乾清門舉行開院典禮,莊嚴宣告故宮博物院成立。據當時報載,開展當天,北京城萬人空巷。人們一同涌進故宮,一窺它幾千年神秘的蘊藏,欲看幾百年的禁地到底是怎樣的情形。宮內外一片擁擠。 創辦故宮博物院史無前例,一切都要靠探索。加上軍閥混戰、政局不穩、經費困難等,創辦初期遇到了許多困難。僅1926年3月到1928年6月短短兩年中,院方負責人就有四次變動。故宮經常遭到軍閥的擾亂,經費短缺,員工工資不能按時發放。甚至有人提出廢棄故宮,拍賣故宮國寶。到了20世紀30年代,正當故宮博物院各種工作正常發展時,又因日寇侵華,抗戰爆發。為了保護國寶,開始了舉世聞名的“文物萬里大遷徙”。大遷徙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中進行,上面有日寇飛機的空襲,背後又有日軍大炮機關槍的追擊。從1933年到1944年,故宮1.3萬多箱書畫、青銅器、瓷器、玉器精品及古籍善本圖書歷經11年,行程萬多里,一遷上海、二遷南京、三遷西南大後方,每一次搬遷都驚心動魄。在日寇侵華期間,全中國文物損失慘重,但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無大的損失,這是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大奇跡。遷臺文物一共有2972箱,數量上雖然只有存放於南京文物的四分之一,但在質量上卻是文物精品。當時都是經過挑選的,其中的書畫、青銅器、瓷器、玉器、古籍善本價值連城。如玉器中的新石器時代的鳥紋玉飾、清代的翠玉白菜蟈蟈,青銅器中的商代獸面紋方樽,書法中王羲之的《快雪時晴帖》,繪畫中李思訓的《江帆樓閣圖》、韓幹的《牧馬圖》等,還有為數眾多的宋元古籍善本,都是無上的國寶。 1961年,在現址即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館,1965年新館落成。同年11月12日,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幕。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,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。台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晚了整整40年。
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之比較
兩個故宮,各有千秋。要說書畫,台北故宮的宋畫達943幅。西周時代的青銅器300多件,其中一半刻有銘文,屬傳世珍品,比如毛公鼎,腹底有三行497個字,十分罕見,至今仍是西周青銅器銘文數目之冠。瓷器中精品更多,宋瓷中的汝窯,清瓷中的古月軒,90%都在台灣,這也是台北故宮最值得誇耀的收藏之一。台北故宮65萬件藏品堪稱中華文化藝術寶庫。
青銅器:台北故宮藏品數量都較少,著名的有:毛公鼎、散氏盤、宗周鐘等重器。
書畫:台北故宮藏有書畫總計9120件,元以前繪畫574件,元以前書法155件。著名的作品有郭熙的早春圖、范寬的谿山行旅圖等。
陶瓷器︰台北故宮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,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收藏均占優勢,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琅彩瓷器。
圖書典籍:台北故宮所藏版本時代早(宋、元、明版較多)、卷帙完整、品質較好,如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、摛藻堂《四庫全書薈要》、《宛委別藏》及部分「天祿琳琅」藏書等,多是獨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,相當珍貴。 工藝類藏品:台北故宮收藏11445件玉器,著名的清朝翠玉白菜。漆器、琺琅、玻璃、金銀器、竹木牙角雕刻,以及筆墨紙硯等,台北故宮總計7605件。
宮廷類文物: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法器、祭器、造像、唐卡等。 但北京故宮超過10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可匹敵。北京的故宮珍藏著佔全國文物藏品六分之一的傳世瑰寶,歷代藝術館、青銅器館、陶器館、工藝美術館、鐘錶館、珍寶館、銘刻館、繪畫館中的大批精品令人目不暇接,藝術館中的歷代精品如原始社會的玉琮、秦代的兵馬俑、唐代的顏真卿墨跡、宋代的鈞瓷、明代的顧繡、清代的康熙五彩瓷器;工藝美術館中的各種工藝品,珍寶館中的如意、龍袍、鳳冠、朝珠;銘刻館中的石刻,繪畫館中的展子虔《遊春圖》、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等均是寶中之寶。新中國成立後,新入藏文物達240880件。溥儀出宮前流失的精品如《五牛圖》、《韓熙載夜宴圖》等基本都收回故宮。幾年前更以千萬元鉅資收購了流落民間的懷素狂草《食魚帖》。被乾隆視為三件稀世珍寶中的兩件:王獻之的《中秋帖》和王詢《伯遠帖》就是新中國入藏故宮的。此外,由於對文物的評價當時與現在有很大不同,使得像宗教文物、特別是清王朝以後藏傳佛教文物等當時都沒有被國民黨拿走。此外限於當時的運輸能力,皇帝寶座太大,傢具太大,無法搬運,使很多珍貴的明清傢具至今還留在北京故宮。而最不能忽視的是,北京故宮的美輪美奐,本身就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和偉大文物。
◎延伸閱讀:
國共內戰、
台北"故宮"寶庫揭秘:山洞藏數萬帝王寶物 http://big5.huaxia.com/wh/wwtd/2007/00704565.html
參考資料
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://www.npm.gov.tw/zh-tw/home.htm
奇摩知識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005021102159
維基百科
以上資料僅供參考,如有錯誤敬請見諒